欧洲正在下一盘充满变数的战略大棋,每一步都暗藏深意。2025年9月,欧盟同时打出两张关键牌:高调启动与日本的第六代战机联合研发项目,同时在最新对俄制裁方案中首次将中国企业列入限制名单。这一明一暗的组合拳,暴露出欧洲在地缘政治博弈中的新动向。

在军事技术领域,欧洲与日本三菱重工签署的协议堪称里程碑。根据规划,双方将共同研发具备人工智能驾驶、智能瞄准系统和电子战能力的第六代战机,预计2035年投入使用。这款战机不仅能自主识别目标、实施精准打击,还能干扰敌方电子系统,堪称会思考的飞行机器人。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欧盟首次与北约以外国家开展如此深度的防务合作。表面上是技术互补——欧洲提供航空技术,日本贡献电子和材料专长,实则暗含突破美国技术垄断、拓展亚太影响力的战略意图。

与此同时,欧盟推出的第19轮对俄制裁方案暗藏玄机。在号称史上最严的制裁措施中,12家中国科技企业被列入规避制裁黑名单,理由是涉嫌间接支持俄罗斯军工体系。更有深意的是,欧盟首次将矛头指向中国炼油企业,指控其通过加工俄罗斯原油再出口成品油到欧洲,并宣布自2027年起全面禁止俄罗斯液化天然气进口。这些措施看似针对俄罗斯,实则剑指中俄之间的能源贸易通道。

这场博弈背后是欧洲日益加剧的技术焦虑。欧盟一方面限制对俄技术出口,包括AI算法和地理数据;另一方面又收紧对中国企业的芯片和卫星数据供应。甚至连加密货币领域也不放过,开始调查与中国有关的区块链支付渠道。这种技术封锁正在重塑全球供应链格局。

但欧洲的算盘未必能如愿。亚洲国家已开始反制:中国推动建立替代性支付体系,印度重新评估与俄能源合作。就像在棋盘上,欧洲的进攻可能反而促使对手形成新的联盟。当全球化进程出现逆转,欧洲这些精心设计的战略动作,最终可能伤及自身的经济和技术利益。

这场跨大洲的战略博弈才刚刚开始,而欧洲既要当棋手又要当棋子的双重角色,将使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