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反内卷”:如何走出价格战“泥潭”︱重阳来信2025年8月

2025-08-05 40,451 0

致尊敬的您:

当硅料价格在2025年7月突破4.9万元/吨,较年初上涨超30%时,光伏行业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喘息。这场被《人民日报》多次点名的"内卷式"竞争,曾让全产业链陷入亏损泥潭——2023年至2024年,光伏主材各环节单瓦净利跌幅超80%,头部企业毛利率腰斩。如今,在政策强力介入与行业自律协同下,光伏行业正经历一场自上而下的供给侧变革,不仅关乎光伏产业自身兴衰,更为中国制造业突破同质化竞争的困局提供重要参考。

(一)

随着我国“双碳”目标提出,光伏行业被视作高增长赛道,一时间大量传统行业企业跨界入局。专业化分工的企业也纷纷向全产业链布局拓展,积极涉足硅料、硅片等上游环节。在垂直整合提升产能规模与控制成本的驱使下,光伏产业链的扩张显著推高了整体产能规模。而地方政府为拉动投资,更是将光伏项目作为招商引资重点,土地、税收、资金补贴等优惠政策无疑进一步加速了产能的释放,让扩产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根据光伏行业协会统计,2024年硅料产能339.4万吨,硅片产能1394.9GW,电池片产能1426.7GW,组件产能1388.9GW,产业链平均产能在1400GW左右,反观需求,2024年全球光伏装机仅为530GW左右。

随着供需失衡,由此伴生的“内卷式”竞争问题也日益凸显。自2023年下半年起,光伏主产业链各环节价格便踏上了持续下跌之路,在这场“价格战”中,企业为了维持现金流,即便亏本也不得不继续生产。产能的快速扩张与激烈的价格竞争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传导至行业内的每一家企业。产品同质化与技术创新不足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恶性竞争的蔓延。直至2024年末,部分组件价格甚至跌穿成本价,而更上游的电池、硅片、硅料环节也无一幸免。至此,光伏这个曾经的明星产业已经深陷泥潭。

(二)

事实上这类“内卷式”竞争的案例并非我国独有,全球其他经济体历史上也或多或少能看到恶性竞争的案例,比如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时期,工业领域深陷产能过剩与恶性竞争的泥潭,企业亏损严重、产能大量闲置。

1933年,美国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NIRA),这成为工业领域供给侧调整的核心政策。该法案授权成立“行业公平竞争法典”制定机构,由各行业企业共同协商制定生产、价格、工资等方面的规则,旨在遏制过度竞争和“自杀式降价”的恶性循环。到1935年,全美共制定了557个行业法典,覆盖钢铁、汽车、纺织等主要工业领域。

在具体行业实践中,钢铁行业通过法典限制新增产能,明确规定最低售价,避免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而盲目扩产和低价倾销;汽车行业则统一生产标准,减少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这些行业法典为企业划定了竞争边界,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市场行为。

从短期效果看,法案实施的两年间(1933-1935年),在遏制工业领域恶性竞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即时效果,钢铁、汽车等核心产业的“自杀式降价”得到遏制,1934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较1933年上涨14%,中断了连续三年的价格暴跌趋势。从应急角度看,法案完成了“止血”任务。然而该法案在1935年因违宪被废止,究其原因,该法案将立法权大量委托给总统和行政机构,允许行业自行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竞争规则,这与美国宪法确立的权力制衡原则直接冲突,此外在具体行业法典制定中,也出现了明显的被大企业主导,导致政策执行偏离初衷的现象。

法案虽被废止,但其倡导的行业自律理念却落地生根,成为1933-1939年工业并购潮的隐性推手。在法案培育的“行业协同”氛围下,钢铁行业通过市场自发兼并,CR5(行业前5企业集中度)从1933年的45%提升至1939年的62%,低效中小企业被淘汰,形成更合理的产能布局。汽车行业的整合更为显著,福特、通用、克莱斯勒“三巨头”格局在这一时期确立,通过技术共享和产能优化,全行业平均生产效率得到有效提升。这种市场主导的供给侧出清,既保留了行业协同的合理性,又剔除了违宪的强制手段。作为一个历史实验,其留给世人的长远遗产在于:政策的介入的确会有效遏制无序竞争进一步恶化,但行业最终还是要在健全的法治和市场化的秩序下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三)

回看国内2024年的光伏行业,“内卷式”竞争已经达到白热化程度,面对行业的严峻形势,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积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2024年10月14日,协会组织召开座谈会,与企业共同研讨有序化解供需失衡、出清落后过剩产能等相关措施,商讨反低于成本销售等行业自律公约。为了引导行业理性竞争,协会开始定期发布光伏组件含税最低成本价,以供全行业和政府监管部门参考。2024年12月,协会发布的光伏主产业链各环节成本情况显示,0.68元/瓦的成本已经是当时光伏行业优秀企业在保证产品质量前提下的最低成本。此后,协会每月都发布光伏主产业链产品的成本分析情况,为企业定价和政府监管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助于遏制低价无序竞争的乱象。

这是国内关于光伏“反内卷”首次实践意义上的尝试,然而从效果看却不尽如人意,产业链价格并没有迎来预想中的稳步修复,组件报价在短暂上调后戛然而止,继续回归下跌,当然此时全行业已经深陷亏损,进一步下跌的幅度也相对有限。短暂的热情后光伏产业内和资本市场似乎又失去了信心。

事实上,早在2024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进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写入“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些政策信号表明,国家对整治光伏行业“内卷”乱象的政策方向已经确定。政策目标即便不会一蹴而就地实现,也绝不会浅尝辄止。

于是,在多政府部门的主导下,第二次关于光伏行业“反内卷”的整治措施开始实施。2025年7月3日,工信部召集14家光伏行业企业举行座谈会,明确提出要依法依规、综合治理光伏行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层面也有创新性方案提出,如协鑫科技联席CEO兰天石在“第十八届(2025)国际太阳能(4.520, -0.01, -0.22%)光伏和智慧能源&储能及电池技术与装备(上海)大会暨展览会”上透露,针对硅料行业“内卷”难以缓解的情况,行业内已有初步解决方案。该方案拟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通过“直接出资+债务”的模式,成立一家由专业管理人员运营的公司,负责收购产能,推动行业产能的有序退出。目前,龙头企业已达成共识,愿意承担风险。很显然,这套针对部分产能的收购+退出组合拳一旦打出,将直击问题要害,效果远远好于单纯的行业自律。

此外据相关媒体报道,2025年7月29日,17家多晶硅企业高管齐聚北京,经过长达一天的激烈博弈,最终就行业期盼已久的整合方案达成基本共识。虽然媒体发布的具体内容被光伏行业协会随后辟谣,但可以看出,针对产能有序退出的一系列方案正在逐步讨论、走向成熟。光伏行业“反内卷”也从一开始所有人的质疑中向前迈出坚实的步伐,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

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也没有停止,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市场监管总局于2025年7月24日联合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也是价格法27年来首次修订。新的价格法将在规范市场价格秩序、治理“内卷式”竞争方面,发挥极为关键的作用。

行至今日,本轮光伏“反内卷”已经取得一系列实质性进展,包括产业链价格回暖,产能整合推进等。但长期看,价格终将回归供需关系,后续关于产能整合和退出规模的最终确定,以及需求端解决光伏消纳,推进绿电配额等措施依然需要紧密配合,才能保住“反内卷”的胜利成果。我们相信,政策目标已经非常明确,光伏产业也终将走出价格战泥潭,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而对于资本市场,情况可能更为复杂,光伏产业链最终的均衡价格水平将决定不同企业的盈利状况,光伏行业的未来也难以一荣俱荣,不同公司间分化加大是必然的历史走向。在目前普遍上涨之后,各公司都已经或多或少计入了远期的盈利预期,需要我们更为谨慎地甄别,结合赔率和胜率去做进一步的选择,才能避免掉入价值陷阱。

重阳投资

2025年8月4日

▲向上滑动阅览【免责声明】

本材料由上海重阳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重阳投资”)原创并编辑发布,仅限于提供信息和投资者教育的目的。本材料所依据信息和资料来源于公开渠道(例如:万得、彭博)和内部研究成果,相关信息被认为是可靠的,但重阳投资不对其完整性或准确性作出任何明示或默示的陈述或保证。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广告、销售要约,或交易任何证券、基金或投资产品的建议。本材料中引用的任何实体、品牌、商品等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使用,不代表重阳投资的实际操作。因基金产品投资限制、投资组合调整和交易成本等多种因素,重阳投资的实际操作有可能与本材料中得出的结论不同。

相关文章

期价跌破7万元/吨,碳酸锂交易节奏变了?
纽约铜价一日暴跌20%!特朗普50%关税生变引发全球铜市巨震
8月1日开征!特朗普宣布50%“铜关税”:只针对半成品,不包含这两类材料
碳酸锂期价波动:供应扰动与风控收紧下的市场反应
美国首座商业可控核聚变电厂开工 概念股受关注
美国铜232关税落地,中信证券解析铜价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