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创新药板块风生水起,海思科、亚虹医药接连传出好消息,机构纷纷唱多。可奇怪的是,身边不少朋友却抱怨:"明明行情这么好,为什么我的股票就是不涨?"这让我想起十年前刚入市时的自己——看着指数节节攀升,账户却始终不见起色。直到后来,我才明白一个残酷的真相:牛市里亏钱的散户,往往都是被自己的眼睛骗了。
一、创新药的狂欢与散户的困惑
最近创新药行业确实热闹非凡。海思科的环泊酚注射液获得FDA受理,亚虹医药的溃疡性结肠炎新药临床试验数据乐观,亿帆医药、仙琚制药等企业也在加速国际化布局。机构研报里满是"长期发展动力""全球竞争力"这样的溢美之词,仿佛创新药就要开启黄金十年。

但当我打开社区,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拿了一个月,天天看别人涨"
"刚割肉就起飞,主力就盯着我这几手"
"利好出来反而跌,到底怎么回事?"
这让我想起自己2015年的经历。当时创业板如火如荼,我重仓的"明星股"却始终趴着不动。直到后来用上量化工具复盘,才发现那些看似强势的K线背后,机构资金早已悄悄撤离。就像现在某些创新药个股,表面上看是板块普涨,实则内部分化严重。
二、牛市陷阱:为什么你总是赚不到钱
在股市摸爬滚打这些年,我总结出一个血泪教训:牛市才是散户最大的敌人。行情火爆时,人们容易产生两种致命错觉:
- "早涨晚涨都会涨"——结果等到地老天荒
- "赚多赚少都是赚"——最后反而倒贴本金
我认识的老张就是典型。去年医药板块反弹时,他重仓的A股票和轻仓的B股票同时启动。因为"怕利润回吐",他在A股刚涨10%就获利了结,而对持续阴跌的B股却选择"长期持有"。结果呢?A股后来翻倍,B股却跌去30%。用他的话说:"就像坐反了地铁,越努力离目的地越远。"
问题的根源在于,散户往往把"走势"当成"趋势"。就像下面这两只同期创新药股票:


左边股票虽然中途震荡(红框处),但橙色柱体显示的机构资金始终活跃;右边股票看似启动更快,但机构资金(橙色柱体)早已悄然撤离。这就是为什么同样在牛市,有人赚得盆满钵满,有人却只能喝西北风。
三、破解机构密码:行为金融学的启示
华尔街有句老话:"趋势是你的朋友,但你要先确认它是真朋友。"这些年我深刻体会到,识别真假趋势的关键,在于看懂资金的"肢体语言"。
去年操作C医药股的经历让我记忆犹新。当时股价连续调整,技术形态极其难看,论坛里一片看空。但量化工具显示:在股价下跌过程中,机构库存(反映资金活跃度的橙色柱体)不降反升,同时出现明显的空头回补迹象(蓝色K线)。这就像赌场里,虽然台面上筹码在减少,但大户们其实在暗中加注。

果然,三周后该股突然启动,三个月涨幅超过200%。最讽刺的是,当初在论坛喊"破位下跌"的大V,后来都改口说"早就看好"。这让我想起行为金融学中的"后视镜效应"——人们总喜欢用结果倒推原因,却忽视了过程中的关键信号。
想知道手里的股票,机构究竟是什么态度,大家可以下载一个「博尔量化」的手机应用APP,打开后就可以看到数据了!
四、从盲目到清醒:我的认知升级之路
五年前的我也是个"图表派",整天研究各种技术形态。直到有次参加私募交流会,听到基金经理说:"我们最怕散户看量价,最喜欢散户看MACD。"这句话如醍醐灌顶——原来某些看似科学的分析方法,早就是机构反向利用的工具。
现在的我更关注"交易行为数据"。就像现在创新药板块,虽然整体向好,但个股分化严重。有些公司研发进展确实亮眼,但有些只是蹭热点。如果不借助专业工具,普通投资者很难分辨其中差别。
市场永远不缺机会,缺的是发现机会的眼睛。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或许我们最需要的不是更多消息,而是一套能帮我们看清本质的工具。
大家可以和我一样,上手机应用商店,去下载一个「博尔系统」的APP,搜索「博尔量化」,安装后对照着看就好了!
声明:
本文所有数据及案例均来自公开渠道整理,若内容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具体标的,也从未开展任何形式的收费服务。